增強

正增強

每當行為之後,就出現某種刺激,而使得這個行為增加了,這種情況就是正增強。

這邊的「正」無關乎刺激是否愉悅或是否可取,其他人可能認為不愉快或不可取,也會發生正增強,正增強的「正」指的是加入(adding)。

例如:有學生做出某反應得到老師的稱讚,但有學生可能做出某反應被老師挨罵,多數學生會為了得到A而努力,但有的學生比較想得到C甚至F,這些刺激—讚美、責罵、A或F—是否可以成為正增強物因人而異,以下是正增強物各種形式的例子:

  • 具體增強物
    真實的物品—某種能碰觸的到的東西(例如:點心、貼紙或玩具)
  • 社會增強物
    是一個人向別人擺出的姿勢或發出的資訊(例如:微笑、注意、讚美或道謝),通常用來表示認可或關愛之意。
  • 活動增強物

是得到機會去做喜歡的事,學生通常會去做某件事情,甚至是他們不喜歡的事情,如果這樣做可以讓他們得以去做他們樂在其中的例子,此現象叫做普力馬原則。

例如:學生不喜歡讀書(低頻率)但是喜歡打球(高頻率),規定他考到什麼成績才能打球。

高頻率行為是個體真正想做的事情,低頻率行為則是個體不想做的事情,將低頻率與高頻率制約連結,逐次增加個體達成預期的行為目標。

負增強

正增強的作用是讓刺激出現,負增強則是將刺激(通常是令人不快的刺激)移除,在這裡「負」這個字沒有價值判斷的意思,僅僅用來代表刺激撤走(taking away),當人們做出某個反應,為的是除去或避免某件事情,他們就是被負增強了。

例如:學生不喜歡很難的作業困擾的感覺,因此早早在期限前寫完交出去,就不用再被煩惱,所以學生被完成作業的行為負增強了,因為它讓學生得以除去焦慮感。

身為講師,即便不免要用負增強,也應該用的少,創造一個教室環境,不會有刺激是學生想逃避的。

處罰

正處罰

當出現壞的結果並給予討厭的東西,這個行為就是正處罰。

以下是一些正處罰的例子:

  • 犯罪者被判處監禁,這是一種常見的正處罰方式。在監獄中服刑的犯罪者必須在一定期限內受到約束和監視,以保障公眾安全。
  • 學生玩得太超過,讓他打亂多練習。
  • 講師上課遲到或被客訴,給予壞老師點數。

負處罰

當出現壞的結果時,把喜歡的東西移除,這個行為就是負處罰。

以下是一些負處罰的例子:

  • 學生上課不聽老師勸告一直滑手機,沒收他們的手機。
  • 學生上課都不練習,剝奪他們下課休息時間。
  • 講師不完成講師評鑑,移除相關福利(證書、獎金)

備註:在使用上以鼓勵為主,對特定不聽勸學生可以採取適當處罰。

結尾

雖然行為主義從很多面向去探討刺激跟反應之間的關係,但這個學派過度忽略人本身的動機以及思維,認為人本身只是被動的動物,所有反應都是刺激後的結果,所以遭受不少批評。因此講師們在課堂上使用行為主義賦予學生外部動機時,需要注意不過度使用獎勵來提升學生動機,因為這樣反而會讓學生的學習動機,從因為喜歡而學的內在動機轉成追逐為了獎勵的外在動機,若未來沒有獎勵則可能不會持續,關於這點未來會在人本主義的篇章說明。

{"email":"Email address invalid","url":"Website address invalid","required":"Required field missing"}
>